

原創(chuàng)
中國社區(qū)醫(yī)師官網 2023年11月24日 18:49 7253 閱讀 【發(fā)表證書】任航旗 750001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二醫(yī)院,寧夏 銀川
任新宇 121010錦州醫(yī)科大學醫(yī)療學院臨床醫(yī)學系2022級,遼寧 錦州
張 翔 750000中國人民解放軍31670部隊,寧夏 銀川
運動性腹痛是一組與運動訓練因素相關,以運動后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或胃腸痙攣引起或誘發(fā)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。
一、常見原因
1.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充分
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充分是引起腹痛的主要原因。突然進行劇烈或超負荷訓練,開始運動時速度過快或強度太大,以致內臟器官與活動水平尚未完全匹配,承受過大、過重的負荷。特別是心血管系統還未充分動員或心肌力量較差時,心收縮力較弱,下腔靜脈壓快速上升,肝、脾靜脈回流受阻,肝、脾淤血腫脹,臟器被膜的張力增加,使被膜上神經受牽扯,而引起肝脾區(qū)疼痛。運動中肝脾未見淤血、肝區(qū)疼痛是因為激烈運動時肝糖消耗增多,熱量釋放猛增,局部溫度明顯升高,使肝細胞膨脹,橫膈膜的摩擦加劇,神經受刺激而引起的。
2.運動前飲食過飽
運動前飲水過量或者碳酸性飲料攝入,會使胃內充滿食物,因食物的重力作用,以及運動時震動相對較大,牽扯了腸系膜而引起疼痛;運動前吃了容易產氣或難以消化的食物(如豆類、薯類、牛肉等),均可引起腸蠕動增強或者腸痙攣導致腹痛。運動時,肌肉和內臟血流量重新分布,骨骼肌肉血流量增加,胃腸道血流量相對減少(僅為安靜時的30%~40%),胃腸道缺血、缺氧,可引起胃腸道痙攣或蠕動紊亂,使腸壁和腸系膜上的神經受到牽扯,因而出現疼痛或絞痛。
3.運動過程中呼吸節(jié)律紊亂
劇烈運動時呼吸淺快急促或呼吸節(jié)奏紊亂使呼吸肌(如胸肌和肋間?。┦湛s過于頻繁,引起呼吸肌疲勞和痙攣,同時會引起胸膜腔內壓上升,使下腔靜脈和肝脾靜脈回流障礙,導致肝脾淤血腫大而引起腹痛,一般為鈍痛,且與呼吸活動有關,患者往往不敢做深呼吸,以季肋部和下胸部疼痛常見。
4.水電解質代謝紊亂
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多在運動后發(fā)生,發(fā)生位置表淺,用手可觸及腹直肌痙攣情況,主要是由于運動時大量排汗、鹽分喪失、水鹽代謝失調所致。
二、癥狀特點
運動性腹痛在中長跑、馬拉松跑、公路自行車、籃球、射箭等運動項目中發(fā)生率較高。其疼痛部位多發(fā)生在右上腹,其次是左上腹和右下部,呈鈍痛或脹痛。多數人安靜時不疼,運動時才疼痛,疼痛與運動負荷大小和運動強度呈正比。一般除腹痛外,不伴隨其他癥狀,個別運動員腹痛時伴無力、胸悶和下肢發(fā)沉等癥狀。
三、預防治療
1.運動前需做好充分的熱身運動,使內臟器官的機能狀態(tài)適應劇烈運動的需要。時間以20 min為宜,身體微微發(fā)熱、出汗即可。
2.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和時間、訓練強度應逐漸加大,切忌盲目、急于求成。
3.注意運動前的飲食結構及時間間隔。運動前切記不要食用豆類、薯類、酸奶、油炸食品、冷飲等不易消化、易脹氣的食物。運動前0.5 h內的飲水量≤300 mL;避免飯后立即組織軍事訓練。飯后要休息1~2 h再運動,要求合理安排吃飯和運動的時間。
4.運動要循序漸進,逐漸增大運動量。
5.冬季鍛煉時,應注意防寒和腹部保暖。夏季運動出汗多,為防止運動性失水,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和無機鹽,一般情況下每20 min可補充120 mL左右的淡鹽水。
6.運動中出現“氣喘吁吁”時,應注意減少運動量。
7.積極治療原發(fā)疾病。
一旦運動中出現腹痛,不要緊張,應降低運動強度,如減慢速度,將呼吸調整為“三步一呼”或者“四步一呼”且均勻、緩慢的呼吸;停止運動并用手輕輕按摩腹部,然后觀察疼痛是否緩解,如果疼痛沒有緩解跡象或出現惡心、嘔吐等胃腸道癥狀,應立即前往衛(wèi)生連(醫(yī)院)就診。不要輕易服用止痛藥,以防掩蓋病情,引起誤診。如屬胃腸痙攣,可針刺和手指點揉內關、足三里、大腸俞、合谷、陽陵泉、承山等穴,亦可用阿托品0.5 mg即刻注射,或口服“十滴水”。如屬腹直肌痙攣,可作局部按摩和背伸動作,拉伸腹部肌肉。
運動前熱身運動
(圖片:張翔 手繪)
溫 馨 提 示
運動腹痛較常見 科學訓練記心間
動前熱身是關鍵 訓練強度循序加
飲食結構與間隔 飲水莫過點三升
夏季出汗補鹽水 冬季訓練記保暖
腹痛出現勿慌張 三步一呼調呼吸
暫停運動輕按腹 胃腸痙攣針刺穴
病情復雜急送醫(yī) 人人健康屬第一
【聲明】
本文為作者原創(chuàng)作品,已收錄本網站“健康科普”作品庫,作品編號:SQKP-XF2303。版權屬《中國社區(qū)醫(yī)師》雜志和健康強國基層慢病綜合管理平臺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
評論 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