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組成:白芍18g,桂枝9g,炙甘草6g,生姜10g,大棗4枚,飴糖30g。
功效:溫中補虛,緩急止痛。
主治:虛勞里急。腹中時痛,得按則痛減,舌淡苔白,脈細弦而緩;或心中悸動,虛煩不寧,面色無華;或四肢酸楚,手足煩熱,咽干口燥。
用法:將上藥前5味水煎2次,取汁,對入飴糖,分2次溫服。
方解:本方證為中焦虛寒,營衛(wèi)氣血不足所致。蓋此因胃腸失于溫煦,則脘腹攣急疼痛,導致營衛(wèi)俱乏,陰陽失調,則虛勞發(fā)熱,致心氣不足,心陽失宣而心悸不寧。“虛勞里急”為體內陰精陽氣俱不足。尤在涇謂:“欲求陰陽之機者,必求于中氣,求中氣者,必以建中也。”“治痛必求于本”,故立溫中補虛之法,以建中焦營氣。本方為桂枝湯倍芍藥,重用飴糖而成。方中飴糖甘溫質潤,益脾氣而養(yǎng)脾陰,溫補中焦,兼可緩肝之急,潤肺之燥,為主藥;桂枝溫陽氣,芍藥益陰血,并為輔藥;且飴糖合桂枝,甘溫相得,能溫中補虛,炙甘草甘溫益氣,既助飴糖、桂枝益氣溫中,又合芍藥酸甘化陰而益肝滋脾,為佐藥;生姜溫胃,大棗補脾,合而升騰中焦生化之氣而行津液,和營衛(wèi)為使藥。合而成方,于辛甘化陽之中,又具酸甘化陰之用,共奏溫中補虛,和里緩急之功。中氣建,化源充,則五臟有所養(yǎng),里急腹痛、手足煩熱、心悸虛煩可除。本方且陰陽兼顧,營衛(wèi)俱補,補而不膩,溫而不燥,確系以陽生陰之法,可有以能促質之效。臨床應用時,需注意方中各藥配伍用,量之比例,以符合本方立法之意圖。
加減:臨床應用本方時,若氣虛甚,加黃芪增強補氣作用名黃芪建中湯;營血虛甚或有腹痛者,加當歸以補血止痛,名當歸建中湯。用小建中湯意取甘緩治療腹痛者,若無飴糖,可用紅糖代替,50%的葡萄糖效果更好。若寒重者加花椒,氣滯加木香,便溏加白
現代應用
慢性胃炎(低酸性)
有人用小建中湯加味治療慢性胃炎,效果顯著。方藥:白芍20g,桂枝10g,甘草6g,生姜5g,大棗4枚,白及20g,飴糖30g,將前6味藥水煎2次后合并藥液,加入飴糖30g,和勻后分早、中、晚3次飯前約30分鐘服下,10劑為1個療程。
慢性肝炎
患者有肝炎病史。見左脅疼痛2個月余,每飯后發(fā)作,伴手足乏力,飲食減少,夜不能寐。診時按其兩脅隱隱作痛,其脈沉細無力。中醫(yī)認為,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。本例肝病后期往往以中焦為病,投以張仲景之小建中湯治療。處方:白芍18g,桂枝9g,炙甘草6g,生姜9g,大棗4枚,飴糖30g,水煎服,1劑/日。服藥5劑后,上述癥狀明顯減輕。再配以疏肝理氣活血的藥物,如丹參、茵陳、柴胡、木香等與小建中湯交替服用,前后服藥12劑,疼痛消失,飲食增加,睡眠好轉,病告治愈。
胃、十二指腸潰瘍
十二指腸球部潰瘍6年余,曾用中西藥治療,雖可暫緩疼痛,但疾病終未治愈。診時患者身體消瘦,面色黃白,精神不振,食欲減退,常常心口疼痛,夜難入眠,舌淡,苔白,脈細弦。投以小建中湯加味。方藥:白芍20g,桂枝9g,炙甘草6g,生姜9g,大棗4枚,黃芪30g,1劑/日,水煎飯前服?;颊叻?0劑后,精神好轉,食欲增加,心口疼痛減輕。又服20劑,上述癥狀消失。隨訪3年,未見復發(fā)。
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黏膜病變
用小建中湯加減:桂枝、生姜各3g,白芍、豬苓、麥芽、南沙參、烏梅各15g,炙甘草、炮干姜、五味子各9g,茵陳、白花蛇舌草、飴糖(烊)各30g,白豆蔻6g,大棗5枚,丹參20g,黃芪30g。隨癥加減。1劑/日,水煎服。30天為1個療程。
虛寒性癌性腹痛(病種包括原發(fā)性肝癌、胰腺癌、結腸癌、胃癌、宮頸癌、食管癌及肺癌肝轉移)
用小建中湯加味:桂枝、延胡索、甘草各10g,白芍、山藥各20g,丹參15g,生姜3片,大棗6枚,飴糖(或紅糖)30g。脾氣虛甚者,加黨參、茯苓、白術;陽虛甚者,加附子、干姜;濕盛者,加澤瀉、車前子、薏苡仁;氣血虧虛者,加黃芪、當歸、枸杞子、雞血藤。1劑/日,水煎服。7天為1個療程。夜間痛甚酌用安定或維生素K3,肌注。
禁忌注意事項
本方性甘溫,可治陽虛發(fā)熱,但陰虛發(fā)熱、溫熱內蘊,則不宜使用。嘔吐、中滿者皆不用本方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