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孕婦往往不愿因不危及生命的口腔疾病在孕期及時就診,殊不知孕期口腔疾病不僅影響孕婦休息、營養(yǎng)和健康,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流產、早產,出現低體重出生兒、胎兒生長受限等,嚴重危害母兒健康。
孕前及孕期口腔健康狀況的檢查對孕產婦無任何危害,適用于各級醫(yī)院在孕前、孕期開展,并且提倡通過孕前檢查及孕期產檢宣傳口腔保健相關知識,預防妊娠期發(fā)生牙齦炎、牙髓炎、牙周炎、根尖炎等口腔疾病,指導做好妊娠的口腔準備,改善口腔衛(wèi)生狀況,養(yǎng)成良好的口腔衛(wèi)生習慣,做到早發(fā)現、早預防、早治療,以期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(fā)生。
妊娠期常見的口腔疾病
牙齦炎或牙周炎
妊娠期間,孕婦體內雌、孕激素水平增高,使牙齦毛細血管擴張、彎曲、彈性降低,血管滲透性增加、抗凝固性減弱,牙齦上皮屏障作用下降,炎性細胞及滲出液增多,使孕婦的牙齦充血、腫脹,呈增生性炎性反應。表現為齦乳頭肥大、水腫,探之極易出血,有時會自發(fā)出血。此時若不注意口腔衛(wèi)生,大量的牙菌斑和牙石堆積,會導致炎癥加重以及特征改變,最終形成牙周病。
齲齒
妊娠期妊娠反應導致刷牙困難,食物殘渣殘留;妊娠嘔吐物呈酸性,牙齒被酸蝕;孕婦喜食酸性食物,使唾液pH值下降;懷孕期間,飲食次數增加,這些都可能會引起牙齒脫礦和形成易致齲的口腔環(huán)境,導致口腔內菌群發(fā)生變化。妊娠期孕婦機體抵抗力下降,齲齒可能迅速發(fā)生并進展。
智齒冠周炎
智齒萌出位置不足或位置異常,存有盲袋,導致食物殘渣存留,孕期生理、生活習慣改變,加重了其發(fā)生程度。
妊娠瘤
通常在妊娠的第3~9個月發(fā)生,且逐漸增大。分娩后,損害趨向減輕,但仍可作為瘢痕性齦瘤或纖維瘤存在。
妊娠期口腔疾病的危害
相關研究顯示,患有牙周疾病的孕婦,其早產及低體重兒的發(fā)生率可能為口腔健康孕婦的7倍。這與血液中反應體內炎癥的“細胞因子”的數量有關。細胞因子濃度的上升不僅表示體內發(fā)生了炎癥,還是母體開始分娩的信號。可以推測,孕婦的身體把牙周炎帶來的炎癥判斷成了已經做好了分娩的準備,于是開始進行宮縮等動作。
妊娠期牙周炎、根尖周炎及智齒冠周炎,若不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,可導致頭頸深部感染,嚴重時可隨呼吸或血液循環(huán)向遠處播散到肺、心、腦等重要臟器,進而危及母嬰安全。
牙周炎致病菌及其毒素的擴散與心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直接相關,還可能導致流產、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不良妊娠結局。
妊娠期應加強口腔衛(wèi)生保健
妊娠后應盡早行口腔檢查,每3個月至口腔科進行口腔檢查1次,有病及時治療。
妊娠早期(1~3個月)
如果發(fā)現口腔有齲齒、牙齦出血等,應該及時到醫(yī)院就診,在口腔醫(yī)師的指導下,做一些保守治療。有些人過分擔心妊娠期看牙病對胎兒不利,于是強忍疼痛,但是有可能引起更為嚴重的并發(fā)癥。一般來說,懷孕前3個月不宜做潔牙、拔牙等治療,僅行口腔保守治療,通過早期局部治療可以控制病情,對母親和胎兒都不會產生不利影響。
妊娠中期(4~6個月)
應該加強口腔衛(wèi)生保健,進行口腔健康檢查,抓緊治療牙病。如果發(fā)現有妊娠期牙齦炎、牙齦瘤,以及還有未處理的口腔疾病,如齲齒、牙周炎等,應該抓緊這個時期進行治療。
妊娠后期(7~9個月)
此時如果發(fā)現有口腔疾病,以保守治療或暫時性治療為主,不可接受拔牙等創(chuàng)傷性治療,以免引起早產。
妊娠期保持牙齒健康的要點
有意識地增加咀嚼次數,少吃軟食、黏食及甜酸食品,多吃對牙齒有潔凈作用的果蔬類食品等。
注意飲食營養(yǎng)均衡,保證充分的睡眠和有規(guī)律的生活。
用漱口水,充分漱口。
盡量使用預防牙周炎專用牙刷:選擇細頭兒、軟毛牙刷,盡量減少對牙齦的刺激。必要時借助牙線進行清潔,堅持每餐后刷牙。
如果早孕反應嚴重,可適當使用紗布等為牙齒去污,嘔吐后盡早漱口。
刷牙時不要用力過大,先用溫熱水將牙刷泡軟,以為牙齦按摩的感覺進行清潔,順牙齒長軸輕輕刷,頻率不宜過快,以免損傷牙周組織引起出血。
選擇具有消炎止血作用的中草藥牙膏,如草珊瑚牙膏、芳草牙膏、田七牙膏、云南白藥牙膏等。
作者
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 夏鳳芹
指導專家:北京協(xié)和醫(yī)院 馬良坤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