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寒冷的冬天,經歷幾場雨雪后,又到了感冒高發(fā)季。因咳嗽、發(fā)熱、頭疼等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。其中有一類患者很典型,以咽癢、咳嗽為主要癥狀,咽癢即咳,不癢不咳,多見于感冒后期或由感冒引發(fā),病程纏綿難愈,屬中醫(yī)“虛火喉痹”“慢喉痹”范疇,筆者認為,它是一種咽源性咳嗽,病因病機為肝風內動上逆犯肺治療以平肝熄風為主,輔以清熱利咽,并擬蟬龍湯治療,療效滿意,有如下體會。
肝風內擾,上襲肺臟是咽源性咳嗽的主要病機
總體上,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本病外因多為風、燥、熱等,內因多為七情內傷、飲食失宜、臟腑虧損、痰瘀內阻等。病性為本虛標實,病位在咽部,涉及肺、肝、脾胃、腎。臨床上,筆者觀察到咽源性咳嗽的表現為癢即咳,咳嗽的時間規(guī)律不定,很符合“風善行而數變”的特點;尤其患者每每伴有性情抑郁或急躁易怒,這和肝氣失調有關,故綜合上述二點,認為本病屬肝氣失調,肝風上逆所致。很多學者也認為咽源性咳嗽與肝氣犯肺相關,可作為佐證。
蟬龍湯的藥物組成及分析
蟬龍湯的藥物組成及常用加減
基礎方:柴胡6g~10g,生白芍15g~20g,地龍15g~20g,蟬蛻15g~20g,木蝴蝶5g~10g,蒲公英20g~30g,生姜10g,大棗10g,炙甘草10g。臨床上常見如下加減:性情急躁易怒明顯者選鉤藤、龍膽草、珍珠母一二味加入上方;平素壓力大或情緒緊張者加香附10g、枳殼10g,且加重柴胡用量至15g;咳嗽劇烈加海浮石30g;查咽部充血明顯或咽痛不適者加魚腥草30g。
蟬龍湯組方思路分析
筆者認為,咽源性咳嗽的主要病機為肝風上逆犯肺,肺失宣降,而咽部有熱是次要病機。按照本病的主次病機選藥制方,即針對本病肝風上逆的主要病機要柔肝疏肝、平肝祛風。選白芍、柴胡柔肝疏肝;地龍,蟬蛻以平肝熄風,生針對咽喉局部的熱證要利咽清熱,選用蒲公英;此類病人常自行服用瀉火藥物,脾胃受損,故需要調護脾胃,用生姜、大棗,炙甘草。
病案舉隅
病案一
唐某,女,28歲。2012年4月14首診,主訴咳嗽半年。患者半年前感冒后咳嗽,曾服用中西醫(yī)多種治咳藥物治療(具體不詳)一直未愈。每次咽喉癢即咳嗽,咳嗽為陣發(fā)性,無痰。自訴婆媳關系緊張,壓力大,心情差。
查:咽后壁淋巴細胞增生,舌質淡紅,苔薄白,雙脈弦細、有力。辨為肝氣上逆,循經犯肺。
處以蟬龍湯加減如下:柴胡15g,生白芍15g,地龍20g,蟬蛻15g,鉤藤20g,蒲公英20g,木蝴蝶10g,枳殼10g,生姜10g,大棗10g,炙甘草10g,香附10g,海蛤殼20g。5劑,水煎服。
患者4月21復診,訴服上方后咳嗽已減輕大半,咽喉仍稍癢,上方加防風5g,續(xù)服5劑以進一步鞏固療效。一月后電話隨訪知患者服上方后咳嗽即止,一月來未再復發(fā)。
按:本患者肝氣內郁的證侯表現明顯,故在蟬龍湯的基礎上加重疏肝解郁的力量,柴胡用至15g,同時加入香附,枳殼以疏肝理氣。
病案二
吳某,男,37歲。就診日期2012年8月18日,訴咳嗽15天。患者15天前感冒、咳嗽,感冒治愈后咳嗽仍不解。覺咽喉干癢不適,癢即咳嗽,夜間明顯,為陣發(fā)性連續(xù)性咳嗽,咳嗽較劇烈,無痰。訴平時易“發(fā)火”,性情急躁易怒或受風后亦引起咳嗽。自服瀉火及諸多治咳藥效果不顯。
查:咽部充血,可見淋巴濾泡增生,扁桃體不大,舌質偏紅,苔薄白,脈弦。辨為:肝經風熱上擾襲肺,肺失宣降。
處以蟬龍湯加減如下:柴胡6g,生白芍30g,蟬蛻15g,地龍15g,五味子10g,木蝴蝶10g,珍珠母30g,海浮石30g,蒲公英30g,魚腥草30g,生姜10g,大棗10g,生甘草10。5劑,水煎服 。
患者8月25日復診,訴服上方后未再咳嗽,查:咽部充血較前好轉。上方去海浮石,續(xù)服5劑進一步鞏固療效。
按:本案患者體格粗壯,性情急躁,故加入珍珠母以鎮(zhèn)肝,因咳嗽較前案更劇,入海浮石以鎮(zhèn)咳,同時咽部充血發(fā)紅明顯,加魚腥草以加強清熱。
體 會
咽源性咳嗽是門診上常見到的病癥之一。筆者在初遇本病時以外風論治,選止嗽散加減論治,臨床療效欠佳,后逐步過渡到以內風論治的臨床思維,認為肝風內動上侵肺臟是本病最為關鍵的病機。在選方用藥時,根據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(yī)案》肝風章節(jié)論“緩肝之急以熄風”,選生白芍為緩肝熄風;按同時仿鎮(zhèn)肝熄風湯中麥芽的運用,用柴胡疏肝以順肝生發(fā)之性,朱良春老在《朱良春蟲類藥的運用》一書中的論述即蟬蛻“不僅能祛外風,又能熄內風”,地龍“平肝熄風”,用蟬蛻、地龍二藥作為主藥治療本??;再合姜、棗、草“安陽明”,蒲公英、木蝴蝶清利咽部,進而組成一方名蟬龍湯,并隨臨床證侯變化加減,用于治療部分咽源性咳嗽療效良好,供同道參考運用。
作者
中國中醫(yī)科學院西苑醫(yī)院 周慶兵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