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大黃附子湯
方證提要
腹痛得寒加重、大便秘結(jié),伴見惡寒或身痛,舌苔白、脈弦緊。
推薦處方
大黃10 g,制附片30~50 g(先煎),北細辛10 g,以水1 000 mL,先煎制附片1 h,再放入細辛、大黃,文火再煎煮30~40 min,取湯液200 mL,分2次溫服。
臨床應用
適用本方證者其人形體較壯實而精神萎靡、面色灰暗,腹痛以下腹痛或偏向一側(cè)的多見,疼痛常較劇烈,多為陣發(fā)性。一般均伴有大便數(shù)日不解,或大便干結(jié)難出,舌質(zhì)暗、舌苔多厚或水滑。
本方證的腹痛有得寒加重、便暢得減的特點,其痛可有飲冷食寒,或暴受風寒引發(fā)或加重,且常伴自覺惡寒、手足厥冷等。
本方證臨床可用于具有上述方證特點的腹痛疾病,如腸梗阻、膽囊炎、膽結(jié)石、膽蛔癥、泌尿系結(jié)石、闌尾炎、腹股溝疝、腫瘤等。
常用加減
伴有膽囊炎、膽石癥發(fā)作者,合大柴胡湯;腎絞痛者合四逆散或芍藥甘草湯。
注意事項
方中的附子量比較大,應先煎>1 h更穩(wěn)妥。本方用藥比較峻烈,多用于疼痛重癥,普通的疼痛不宜輕易使用。
附子粳米湯
方證提要
腹痛腸鳴、嘔吐,攻沖胸脅,身寒怕冷,苔白或滑。
推薦處方
制附片10~15 g,姜半夏15 g,生甘草5 g, 大棗25 g,粳米30 g。
常用加減
臨床常合用大建中湯去人參、膠飴,名《外臺》解急蜀椒湯。
注意事項
煎服法:以水1 000 mL,煮米熟湯成,去滓約200 mL。分2~3次溫服。本方為仲景經(jīng)典方,方中附片與半夏同用,并無配伍禁忌,可放心使用。
大建中湯
方證提要
腹部劇烈冷痛且可牽連及心胸部,嘔吐頻繁不能飲食,或可見腸型凸起而拒按,手腳冷,舌淡苔白。
推薦處方
蜀椒10 g, 干姜20 g, 人參10 g,飴糖50 g(烊)。前3味藥用水600~800 mL,煮取150~200 mL,去滓,烊入飴糖。分2次溫服,服后喝熱粥一小碗,并溫覆避風寒、禁忌生冷。
臨床應用
本方證者常有進食生冷的誘因,且起病急劇,多為腸蛔蟲癥、腸梗阻、腸痙攣等病癥。
常用加減
方中飴糖可用紅糖替代,常與附子粳米湯合用。
注意事項
本方使用前需排除外科急診手術指征。
當歸生姜羊肉湯
方證提要
身體虛弱、腹中痛得寒加重,腹痛可連及腰脅。
臨床應用
適用本方證者多為虛弱體質(zhì)、婦女產(chǎn)后、痛經(jīng)、十二指腸潰瘍者。
推薦處方
當歸50 g,生姜100 g,羊肉250 g。以水1 500 mL,煮取450 mL,分3次溫服。
常用加減
若寒多者,生姜劑量可翻倍;腹痛而嘔吐者,加橘皮20 g;體瘦虛弱者,可加人參20 g。
注意事項
本湯在煨燉時可先撇去油沫,并可根據(jù)個人口味,適當添加一些蒜苗、食鹽、花椒、胡椒、辣椒干、肉桂等辛香佐料。
當歸芍藥散
方證提要
婦人腹中痛,常有水腫腹瀉、疲乏頭暈,或頭眩心悸、口渴而小便不利或自下利,或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。
方人背景
①“黃臉婆”:缺乏光澤,或眼圈發(fā)暗,面部色斑,或有紅斑丘疹,皮膚干燥;
②人疲勞:明顯的疲勞感,甚至嗜睡,眼睛干澀;
③水濕停滯:面部或兩下肢輕微水腫,容易腹瀉或大便不成形,或便秘,或腹痛,或腹脹;
④月經(jīng)衰減:月經(jīng)量少或閉經(jīng),性欲減退。
推薦處方
當歸10 g,白芍30~50 g,川芎20 g,白術15 g,茯苓15 g,澤瀉20 g。
常用加減
孕婦腹痛,本方用于安胎,劑量稍減少;柴胡體質(zhì)易緊張、情緒波動大或壓力大者,合四逆散;體格胖壯、面黃困倦者,或月經(jīng)延期,合葛根湯;體格中等或偏弱,怕風冷,易過敏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小柴胡湯。
注意事項
本方水煎分2~3次溫服。也可按照原方劑量比例打粉,用米粥、紅酒或酸奶調(diào)服,10 g/次,2次/d。服用本方如見腹瀉,白芍的用量可酌減。
枳實芍藥散
方證提要
腹痛陣作、痛時拒按,伴有腹脹。
臨床應用
其人自覺腹部脹痛,按壓加重,腹部肌肉偏緊張,無反跳痛。常伴有便秘、嘔吐、不能進食、舌苔厚。本方為古代的解痙止痛劑,可用于腸痙攣、膽絞痛、痛經(jīng)等。
推薦處方
枳實或枳殼(去瓤)30 g,生白芍30 g,水煎溫服。
常用加減
疼痛劇烈,本方用量可加倍使用。
注意事項
本方也可研成細末用米粥或蜂蜜調(diào)服,5~10 g/次,2~3次/d。精神萎靡、貧血者慎用。
烏梅丸
方證提要
腹痛陣發(fā)常伴腹瀉、焦慮煩躁、失眠頭痛、嘔吐腹瀉、手腳厥冷。常為病程久遠的慢性疾病。
方人背景
①臉黃體瘦:體型瘦,臉色多黃,或青黃中浮紅,舌紅;
②內(nèi)煩熱外冰冷:其人多有焦慮、抑郁以及失眠,手足多冰涼;
③上反流下痛瀉:嘔吐、噯氣、反流而腹痛、腹瀉,腹多絞痛;
④脈弦手冷:脈象如琴弦,而且硬大而搏指;
⑤夜半發(fā)病:半夜或凌晨發(fā)病者居多。
推薦處方
烏梅20 g,黃連5 g,黃柏5 g,黨參10 g,當歸10 g,細辛3 g,肉桂10 g,制附片5~10 g,干姜5 g,川椒5 g。水煎,沖入2~4湯匙蜂蜜。日溫服2次。
常用加減
一般遵守原方藥物而不加減,但可酌情調(diào)整各藥劑量比例。
結(jié) 語
腹痛為基層常見多發(fā)病證,暫時撇開方證從更淺顯的層面來看,臨床上腹痛以寒性的、實性的病理實質(zhì)更為多見。
外寒類型中,體格壯實者予葛根湯,體格瘦弱者予桂枝加附子湯。
里寒類型中,痛偏一側(cè)、大便干結(jié)者予大黃附子細辛湯,腸鳴嘔吐、寒飲攻沖作痛者予附子粳米湯。
表里均寒類型中,太少兩感者予麻黃附子細辛湯、外寒痼冷腹痛劇烈者予烏頭桂枝湯。
虛寒類型中,太陰中虛痛者予小建中湯與黃芪建中湯,太陰陽虛痛者予附子理中湯,太陰寒盛痛者予大建中湯,厥陰經(jīng)虛寒痛者予當歸四逆及加吳茱萸生姜湯,虛勞厥陰虛寒痛者予當歸生姜羊肉湯,少陰寒凝痛者予通脈四逆湯。
氣滯類型者予梔子厚樸湯、八味解郁湯、柴胡桂枝湯。
痰滯類型中,痰熱互結(jié)者予小陷胸湯、黃連溫膽湯,痰氣交阻者予半夏厚樸湯。
濕滯類型中,濕熱者予半夏瀉心湯,寒濕者予八味通陽散(半夏厚樸湯合五苓散)。
實熱類型者予大柴胡湯、厚樸三物湯、大承氣湯、大黃牡丹湯。
血瘀類型者予枳實芍藥散、當歸芍藥散、桃核承氣湯。
寒熱虛實錯雜類型者予黃連湯、烏梅丸。
作者
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 薛蓓云
江蘇省江陰市峭岐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 李小榮
評論